完美小说网 www.shuwm.com,有机农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事情都挺顺利的,随着五个大棚陆续都进入了采收季,采摘旅游更红火了。而且每周可以产出的蔬菜礼盒也有所增加,上周达到了十九个,除几个朋友预订的以外,田川全部交给刘美婷处理。只是加高鱼塘堤坝的施工队鸡群有一些影响,还不至于炸群。
郎教授和洪老师仍旧每周去田家村,与养鸡场和大棚的人员混得极熟。
老爸在电话里抱怨,说王大勇和田龙总去骚扰他,逼他写博物馆用的老农村的回忆文章。但自己还要忙活养鸡场和大棚的工作,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写东西呢?
去美国之前,田川还要回家一趟,和爸妈告别,也顺便看看村里推广采摘旅游有没有问题。
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爸妈在养鸡场和大棚各选一个人出来做主管,把爸妈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
养鸡场确定的主管就是当司机的李二宝,这小子能张罗,责任心也强,做这个主管应该没问题。大棚就比较麻烦,几个现有的工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实在没有干管理的料,何况这个负责人还要接待采摘团。没办法只好让老爸先自己盯一段时间。
新大棚就要开工建设了,选的仍旧是上次那家建筑队,建筑队现在已经进场进行地基建设了。
田川回家时,鱼塘的堤坝已经填好了土,只等河水解冻后就蓄水,引进鱼苗。四个鱼塘他准备分别养殖鲤鱼,鲫鱼,鳙鱼也就是花鲢,这三种鱼会混养在两个塘里,其中还可以掺杂一部分草鱼。另外一个塘养甲鱼,一个塘养虾。
按照他的想法,到年底时,他的蔬菜,鸡蛋,公鸡,鱼虾,要形成一定的供应能力,力争留住一批固定顾客,并在京城建设成初步的配送体系,并争取让网上下单购买和付款开始付诸实践。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或者说为了支撑初步的配送体系运转,他必须拥有足够多的顾客,以保障有足够的日下单量。否则食品的利润会被配送严重摊薄,甚至整个运作模式都有可能被彻底拖垮。
为了留住顾客,他必须提供足够大的产能,为此,他宁愿让产能过剩,将多余的产品免费送出去。现在的采摘旅游只是用来消耗前期的多余产量,高端的顾客群体数量有限,每家每年能参加的次数更有限,将来是难以长期增长的,扩大到一定的规模后就会开始回落,直到最后保持在某个比较固定的数字。也就是说采摘旅游的消费能力是难以跟上他的产能的增长速度的。
他扩大大棚的种植规模是一次冒险,但从他的长远目标来看,这又是必要的投资。
在大棚里新一轮种植开始前,他已经要求爸妈种一些葱姜蒜类调料,以丰富产品种类。
另外,他和爸妈一起评估了各种蔬菜的理想消耗比例,在新大棚开始种植时做参考。他觉得现在的五个大棚用来供应采摘旅游足够了,所以新大棚就不再按现在的五个这样为了采摘的趣味性搞混合种植了。
爸妈还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离土种植和蚯蚓养殖需要的培养基制作比较困难,在冬天牛粪的消毒和干燥太困难,有些供不上用。现在新大棚的培养基还没有影子呢。
田川经过反复思量,考虑了几种方案,觉得最可行的办法是在新大棚的附近建一个烘干窑,采用土炕加热的办法处理培养基的材料,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处理占用土地的面积。只是这个烘干窑的位置要好好选择,那味道肯定是杠杠的。
由此田川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将来农场有机肥料的处理。还有就是有机肥料施肥的工作量太大,造成生产成本进一步的上升。这也将影响将来无公害种植的推广。看来有必要做一个有机肥料的研究项目了。
王大勇和田龙听说田川回来了,一起找上门来了,和他讨论了一晚上采摘旅游和博物馆的工作,最后田川没办法,只好把话题转到防汛的问题上,这一招果然管用,两人没多久就要告辞。但田川实在不放心在夏天即将到来的大雨,还是拉着两人,落实了一些防汛措施,才放他们离开。这两人见田川自己已经在花大成本搞防汛,也有了一定的危机意识,做了不少切实的防汛工作。
还有最后一件事,就是棉花种植的事情。双河那边的乡政府传来消息,他们帮田川雇佣的十名当地村民已经到位了,并将他购买的猪粪和化肥撒进了地里。距离他去美国还有三天,他必须去一趟棉花地,把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安排下去。
田川请自己本家的叔叔,曾经种过几年棉花的田见宇去双河帮自己管理棉花地。田见宇当过生产队长,是种棉花的一把好手,又有安排别人工作的经验,田川相信他能管理好这150亩棉花地。
他带着田见宇去了双河,又叫龚丽华过去和大家认识了一下,并交代田见宇必须执行龚丽华的命令,作为实验田,龚丽华的命令即使不符合棉花的生长规律,也必须执行。
然后他安排田见宇找机器深耕土地,并根据地势平整土地,划分田垄。
棉花种子和必要的农药地膜等生产物资,他已经购买了,几天内就要送过来。开垄覆膜机也将在土地翻耕完成前送到,一旦完成翻耕,就立刻覆膜保温保墒。两台点播机也将随开垄覆膜机一起送过来,用于完成浸种后的棉花播种。
安排好棉花播种的事情,确定了棉花地的管理人员,田川又找到洪老师,请他在农学专业老师里帮自己介绍一位擅长棉花种植的老师,指导一下种棉花。洪老师给他介绍了一位名叫安海军的青年讲师。安老师读研究生时的课题就是棉花种植技术方面的,留校后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经验丰富。
安老师接受了田川的邀请,帮他指导田见宇种棉花。
田川在去美国的前一天,终于把事情安排好了。(未完待续)
的事情都挺顺利的,随着五个大棚陆续都进入了采收季,采摘旅游更红火了。而且每周可以产出的蔬菜礼盒也有所增加,上周达到了十九个,除几个朋友预订的以外,田川全部交给刘美婷处理。只是加高鱼塘堤坝的施工队鸡群有一些影响,还不至于炸群。
郎教授和洪老师仍旧每周去田家村,与养鸡场和大棚的人员混得极熟。
老爸在电话里抱怨,说王大勇和田龙总去骚扰他,逼他写博物馆用的老农村的回忆文章。但自己还要忙活养鸡场和大棚的工作,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写东西呢?
去美国之前,田川还要回家一趟,和爸妈告别,也顺便看看村里推广采摘旅游有没有问题。
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爸妈在养鸡场和大棚各选一个人出来做主管,把爸妈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
养鸡场确定的主管就是当司机的李二宝,这小子能张罗,责任心也强,做这个主管应该没问题。大棚就比较麻烦,几个现有的工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实在没有干管理的料,何况这个负责人还要接待采摘团。没办法只好让老爸先自己盯一段时间。
新大棚就要开工建设了,选的仍旧是上次那家建筑队,建筑队现在已经进场进行地基建设了。
田川回家时,鱼塘的堤坝已经填好了土,只等河水解冻后就蓄水,引进鱼苗。四个鱼塘他准备分别养殖鲤鱼,鲫鱼,鳙鱼也就是花鲢,这三种鱼会混养在两个塘里,其中还可以掺杂一部分草鱼。另外一个塘养甲鱼,一个塘养虾。
按照他的想法,到年底时,他的蔬菜,鸡蛋,公鸡,鱼虾,要形成一定的供应能力,力争留住一批固定顾客,并在京城建设成初步的配送体系,并争取让网上下单购买和付款开始付诸实践。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或者说为了支撑初步的配送体系运转,他必须拥有足够多的顾客,以保障有足够的日下单量。否则食品的利润会被配送严重摊薄,甚至整个运作模式都有可能被彻底拖垮。
为了留住顾客,他必须提供足够大的产能,为此,他宁愿让产能过剩,将多余的产品免费送出去。现在的采摘旅游只是用来消耗前期的多余产量,高端的顾客群体数量有限,每家每年能参加的次数更有限,将来是难以长期增长的,扩大到一定的规模后就会开始回落,直到最后保持在某个比较固定的数字。也就是说采摘旅游的消费能力是难以跟上他的产能的增长速度的。
他扩大大棚的种植规模是一次冒险,但从他的长远目标来看,这又是必要的投资。
在大棚里新一轮种植开始前,他已经要求爸妈种一些葱姜蒜类调料,以丰富产品种类。
另外,他和爸妈一起评估了各种蔬菜的理想消耗比例,在新大棚开始种植时做参考。他觉得现在的五个大棚用来供应采摘旅游足够了,所以新大棚就不再按现在的五个这样为了采摘的趣味性搞混合种植了。
爸妈还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离土种植和蚯蚓养殖需要的培养基制作比较困难,在冬天牛粪的消毒和干燥太困难,有些供不上用。现在新大棚的培养基还没有影子呢。
田川经过反复思量,考虑了几种方案,觉得最可行的办法是在新大棚的附近建一个烘干窑,采用土炕加热的办法处理培养基的材料,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处理占用土地的面积。只是这个烘干窑的位置要好好选择,那味道肯定是杠杠的。
由此田川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将来农场有机肥料的处理。还有就是有机肥料施肥的工作量太大,造成生产成本进一步的上升。这也将影响将来无公害种植的推广。看来有必要做一个有机肥料的研究项目了。
王大勇和田龙听说田川回来了,一起找上门来了,和他讨论了一晚上采摘旅游和博物馆的工作,最后田川没办法,只好把话题转到防汛的问题上,这一招果然管用,两人没多久就要告辞。但田川实在不放心在夏天即将到来的大雨,还是拉着两人,落实了一些防汛措施,才放他们离开。这两人见田川自己已经在花大成本搞防汛,也有了一定的危机意识,做了不少切实的防汛工作。
还有最后一件事,就是棉花种植的事情。双河那边的乡政府传来消息,他们帮田川雇佣的十名当地村民已经到位了,并将他购买的猪粪和化肥撒进了地里。距离他去美国还有三天,他必须去一趟棉花地,把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安排下去。
田川请自己本家的叔叔,曾经种过几年棉花的田见宇去双河帮自己管理棉花地。田见宇当过生产队长,是种棉花的一把好手,又有安排别人工作的经验,田川相信他能管理好这150亩棉花地。
他带着田见宇去了双河,又叫龚丽华过去和大家认识了一下,并交代田见宇必须执行龚丽华的命令,作为实验田,龚丽华的命令即使不符合棉花的生长规律,也必须执行。
然后他安排田见宇找机器深耕土地,并根据地势平整土地,划分田垄。
棉花种子和必要的农药地膜等生产物资,他已经购买了,几天内就要送过来。开垄覆膜机也将在土地翻耕完成前送到,一旦完成翻耕,就立刻覆膜保温保墒。两台点播机也将随开垄覆膜机一起送过来,用于完成浸种后的棉花播种。
安排好棉花播种的事情,确定了棉花地的管理人员,田川又找到洪老师,请他在农学专业老师里帮自己介绍一位擅长棉花种植的老师,指导一下种棉花。洪老师给他介绍了一位名叫安海军的青年讲师。安老师读研究生时的课题就是棉花种植技术方面的,留校后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经验丰富。
安老师接受了田川的邀请,帮他指导田见宇种棉花。
田川在去美国的前一天,终于把事情安排好了。(未完待续)